现场观察系列之三—看不见的大猩猩
点击数:2,541 次有些精益实践者会抱有这样的疑问:为什么现场观察还需要训练呢?去现场自然而然就会发现问题啊,这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那么现在让我们来看看究竟是不是这么回事呢?
哈佛大学进行过一个非常精妙的心理学实验:参加测试者被要求观看一段影像资料,并记住影像中黑白两队篮球队员中白队队员的传球次数,时间很短,只有一分多钟。在这段影像里,两队队员比赛过程中,有一个人装扮成大猩猩在背景后面跳来跳去持续一段时间才过去。然而在观看结束之后接受提问时,至少有一半的测试者没有看到大猩猩。
该实验后来在全球范围内被重复了若干次,结果十分一致:至少有一半的人没有看到影像资料中出现的大猩猩。
这个实验深刻揭示了人类认识的局限性之一:注意错觉——看见不等于看到。
在这里,很多人没有看见大猩猩并不是因为他们的眼睛或是大脑出现了损伤性的问题,而只是由于无意视盲。当人们把自己全部的视觉注意力集中到某个区域或物体时,他们会忽略那些他们不需要看到的东西,尽管有时那些他们不需要看到的东西是很明显的。
在说到“看到”时,就像之前谈论“视而不见”时提到的“看到”,实际是目光停留在某个物体的“看到”,这就是一种感觉过程。但是事物映入眼帘并不能保证就能“看见”它们,或者说,知觉过程并没有对其中的一部分信息进行有效地加工与整合。
很多人都一直无法真正接受“视而不见”,还没有认识到这属于人们正常的注意系统的运行机制。只有认识到对“视而不见”的误解,才能真正地了解“视而不见”并接受它的存在。
所以第一,你看到了不代表别人已经看到了,只有在相同场景下的信息交流才是重要的,拉着同事一起到事情发生的地方,是操作问题,机器问题,物料问题,把你们看到的相互交流,这样才能更好的解决问题。
第二,回答上面的问题,视觉盲区是可以减低的,尤其对现场改善来说,你要你不断的训练,重复,就可以比其他人看见更多,也看到更多。如果按照大野耐一圈应用里面的提到的方式训练,你就可以至少在非专业领域也能够好的提出相关的问题。
或者你已经看过这段录像,如果没有,你可以在网上搜索下,尝试看看是不是这么回事?
BY 刘宗昌(Sam Liu)
注:未经授权,转载必究。